跳到主要內容
:::
學科介紹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修訂重點與特色
一、目標:
              本次修訂之課程標準較原課程標準更加強增進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思考與分析能力,與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及責任心,而少作具體指引或規範,以為將來課本編撰者、教師與學生,有較多自我思考與發揮的空間。
二、教材鋼要:
 本次修訂之課程標準較原課程標準,有很大的改變,約可概分為下列各項:
    

一改過去歷來之課程標準—以逐段述事為主,而採取以大段落並以專題為主,如此可將過去國高中教材重複之缺失減到最低限度。
  以專題為主要架構,更易發揮對歷史演進的深入解釋,亦可以增加學生思考與辨析之能力。
  在綱目中已呈現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
  對史實均力持客觀篤實之態度。
  因以專題為主,故若干瑣碎史事細節,均儘量省節,復顧及教師授課時間,綱要乃儘量精簡,較原標準節數減三分之一以上。
  多年來各方面要求加強現代史比重,此次修訂已儘量做到。
三、實施方法:
  本次修訂之課程標準除保留原課程標準之優點外,更增重要項目: 
      設立歷史科專用教室。
  教師手冊應與教科書同時出版,以利教師教學參考。

 

 

高中世界文化(歷史篇)課程標準修訂重點與特色
一、本課程供高二修習,上下學期每週各兩節,總共四節。
二、本課程的內容原則上以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以來的世界文化為重。從政治思潮、人文思想及大眾文化等課題,分析近代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向。
三、本課程重視「多元文化的世界觀」及「歷史思維」的教導及培養。因此,第一章專屬這個課程;另外,每章的「問題與討論」也著重這方面的設計。
四、本課程並非有意涵蓋世界各地的所有文化活動,而是重選擇性,反映與整體文化變遷有關的論題。寫作的方式應求精簡,並兼顧全書的可讀性,避免過多的人物和事件。

 

 

高中選修科目歷史課程標準修訂重點與特色
一、中國文化史:
     本次修訂之選修科目歷史課程標準「中國文化史」部分與原課程標準比較,有以下的特色:
              在目標方面,本修訂課程標準比較偏重於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瞭解與關懷,啟發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中國文化的價值與現代意義,而傾向於若干現實實用層次如愛國家、愛民族,以及肩負起復興與發揚中國文化所應有的態度與責任等限定目標。如此,可使撰寫教材者,及教師與學生減少約束,而易自行沈思明辨,作較為深入與廣泛的體會與見解,並培養其發展與創新的精神。
  在教材綱要方面,本次修訂之課程標準與原課程標準主要的不同為:
   所有文化各要項,均採取由古到今統貫的方式,此易使悠久、複雜的演變與發展,清晰而易於瞭解。
   全部內容較均衡而平實。
  在實施方法方面,本次修訂之課程標準規定有:
   教師手冊編寫之應注意事項。
   教師手冊應與教科書同時出版。
   設立專科教室,充分提供教學資源。
二、世界文化史:
 本次修訂之選修科目歷史課程標準「世界文化史」部分,有以下的特色:
  本課程的內容主旨,在綜論石器時代以來的世界文化,以人類的思維取向為主軸,兼顧各時代的文化交流。
  本課程重視「思考理解的能力」,因此除了講授重要的歷史知識之外,也著重人類思想的變遷及各地文化的特質。
  為了擺脫「歐洲中心論」的缺失,對於西一五○○年以前的世界歷史,重視各文化間的交流。西元一五○○年以後,雖然西方文化的份量較多,但卻扣緊各種思想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反思。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歷史科(人與時間)
一、社會領域的主題軸
              社會領域的主題軸共有九個,分別是:人與空間、人與時間、演化與不變、意義與價值、自我人際與群己、權力規則與人權、生產分配與消費、科學技術與社會、全球關連。依據社會領域綱要小組的分析,九個主題軸分別與下列學科相對應:
 人與空間:地理學
 人與時間:歷史學
 演化與不變:歷史學與社會學
 意義與價值:哲學
 自我、人際與群己:心理學與社會學
 權力、規則與人權:政治學、法律學
 生產、分配與消費:經濟學
 科學、技術與社會:自然科學
 全球關連:統整以上各主題軸
二、主題軸以認知為主
                                                          由於九大主題軸均與學科相對應,因此以認知為主,未呈現情意與技能的主題軸,與其他領域的主題軸有很大的不同。如藝術與人文領域三大主題軸(藝術的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文化理解)即分別代表技能、情意與認知三個目標領域;語文領域中本國語文的六大主題軸(注音符號應用能力、聆聽能力、說話能力、識字與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則均以技能為主。社會領域欠缺了技能和情意的主題軸,和目標所標示的認知、情意、技能三者均衡,產生了脫節的現象,勢必影響其下能力指標的發展,甚至未來的教學設計。
三、社會領域的能力指標
  2-1-1 瞭解住家及學校附近環境的歷史變遷。
  2-1-2 描述家族定居與遷徙的經過。
  2-2-1 認識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認識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2-3-1 認識今昔台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台灣文化的內涵與淵源。
  2-3-3 瞭解今昔中國、亞洲和世界的主要文化特色。
  2-4-1 認識台灣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
  2-4-2 認識中國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
  2-4-3 認識世界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
  2-4-4 瞭解今昔台灣、中國、亞洲與世界的互動關係。
  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作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2-4-6 瞭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