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書面備審資料準備技巧(出處:IOH)
一、自傳
自傳的關鍵在於呈現「和科系的連結性」、「賣點」和「具體反思」,首先,可以引用自身的實際經歷來佐證個人特質、興趣,切記呈現出「你從活動中學到、觀察到什麼」遠比「你參加多少活動」來得重要。
還要從中與申請的科系作連結,連結性越強、效果越好。強烈建議事先就要累積好對該科系的認識,同時也要釐清系名相近的科系差異,在作連結時才不會文不對題或過於造作。
例如以學測申請進入逢甲建築的同學就為了「確認自己適不適合讀建築系」做足功課,從參加東海建築營來了解建築人的生活,又透過北投圖書館參訪,聆聽業界建築師、建築系學生如何討論產業動。
這不僅僅是作為興趣的探索,最後此位同學也活用這些見聞於備審資料中,令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對大量的申請者資料,教授通常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決定一份自傳的優劣,因此呈現「個人賣點」顯得格外重要。
像是以學測申請進入台大農藝系的00在備審中便寫到自己參加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的收穫,再從人文社會關懷的角度去傳達他對台灣農業發展的期許,藉此展現出不同於其他三類組學生的跨領域特質。
再者,盡量少用抽象的形容詞,如善良、積極等,可以用具體事例或數據取代,例如表示自己成績突飛猛進時,不用「成績倒吃甘蔗」,而是明確指出「從最後一名進步到前十名」,或者搭配折線圖來呈現,使教授能一目了然。
最後,魔鬼就藏在細節裡,全面改為線上書審後,反而有些一不小心的紕漏成了同學的絆腳石,所以在確定按下送出之前,請記得貼心地把字體放大到適宜大小,檢查是否有錯別字、不通順句,刪去過於口語的流行用語。
二、讀書計畫
讀書計畫的用意在於確定同學清不清楚該科系的課程規劃與自身生涯規劃,因此不妨能詢問目前正在就讀該系的學長姐意見,再配合個人特質作適度的調整。
可分為短期(上榜後至開學前)、中期(在學期間)以及長期(畢業後)三階段,就課內與課外等方面規劃。此外,建議能作成流程圖,適宜的圖文搭配才不致讓教授老眼昏花。
三、獎狀證明
先依據「時序」整理分類後掃描,建議優先採用近期的獎狀,不建議回溯到像幼稚園當選模範兒童這麼久遠以前的事蹟。
另外,務必於掃描後再依「性質」做分類,例如分成外語能力檢定、營隊活動參與、志工時數、競賽獎狀、文學領域獎狀等。
四、作品集
許多設計科系都會要求同學繳交作品集,大同媒設系余佳穎教授表示許多同學常誤以為作品集就是要放越多作品越好,於是把往畫過的素描、水彩全都交上來。
然而,這些東西對老師而言,其實沒有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凸顯個人特色和積極的態度,作品集一缺乏個人特色,就很難脫穎而出。
另外,作品的編排也是一門學問,同學應思考該以時間、主題還是媒材形式來分類作品,這樣更便於老師一眼看出同學想要傳達的個人特色。
五、其他
有些學校雖然不會特別要求簡歷、SWOT 分析表,但可以附在其他參考資歷裡,簡歷是用表格、簡短的文字來條列自己的重要經驗,方便教授一覽無遺,SWOT 分析則是分成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四方面分析自己的特質,代表自我瞭解夠不夠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