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心靈饗宴 / 親職教育文章分享

如何處理親子衝突/師大副教授洪有義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逐漸有了自己的主張,
但卻未必與父母的想法相同,在父母的眼中
,孩子永遠是孩子。現代父母必須嚐試了解
孩子的想法,進行良好的親子溝通,以避免
產生親子衝突。

我們常說世界上最甜、最蜜的就是血濃於水、五指連心的 親子關係了。即使孩子是父母所生,從小就跟父母活在同一個 屋簷下,卻由於人生經驗的不同、認知上的差距,看待事物角
度也會有所差別,加上親子之間彼此期望上的歧異,因而常常 導致雙方在思想、觀念、行為及態度等方面的差異。所謂「天 下父母心」,父母總喜歡指揮孩子去做他們認為對孩子好,但 孩子卻不一定喜歡的事,甚至把自己的想法「一廂情願」地加 諸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想擁有自己的意見,或因為同儕的影 響而不願從時,親子之間的衝突就在所難免了。如何防止這些 讓父母傷心、孩子痛心的衝突呢?本章將有深入的探討。

聰明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

親子為何起衝突

  其實,親子之間之所以會發生衝突,常常是因為父母對子 女表達愛的方式不對,或是溝通上出了問題。例如,父母因為 擔心孩子在外面交到壞朋友,所以常常偷拆孩子的信件,或偷 看他們的日記。一旦孩子發現爸爸媽媽的「安全檢查」,第一 個反應通常是:「我的隱私權被侵被侵害。」接下來就是反感 ,覺得爸爸媽媽根本就不尊重他,也不信任他。此外,有些小 孩因為父母親偏心,比較偏袒弟弟妹妹,為了表示抗議或引起 父母的注意,便會有意無意地頂撞爸爸媽媽。此時,父母如果 沒有發現事件背後的原因,一再讓事情循環下去,則彼此的衝 突情況會愈來愈烈,這是因為親子之間「溝通不良」的緣故。

其次,缺乏相互思考彼此的立場,也是引起親子衝突的一 大原因。以小孩放假在家守著電視機為例,就孩子的立場來說 ,他心想:「好不容易放假,可以好好欣賞自己想看的電視節
目。」可是,父母卻擔心:「學校一放假,就守在電視機前面 ,作業沒寫、書沒念,考試考不好怎麼辦?」因此,自然就禁 止孩子看電視了。如果當時雙方語氣欠佳,就特別容易起衝突 。孩子這方覺得:「父母怎麼這麼不講理,我不過是看個電視 ,他就處處干涉限制我。」父母那廂卻認為:「我明明是為了 孩子好,孩子怎麼不領情?」類似的情況常常發生在許多家庭 中。

家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孩子的樂園。

如何處理親子衝突

  當然,父母用強制性的方式讓孩子聽話,初期可能會見效 ,但在孩子「心有未甘」的情形下,許多類似的狀況還是一再 重演,反而因此造成孩子對父母親的不諒解,嚴重者還有可能 用其它方式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因此這裡提供幾點處理親子衝 突時可以使用的原則,以供爸爸媽媽參考:

首先,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愛,讓孩子了解:爸爸媽媽的 囉唆及要求是代表愛。由於中國人的親子關係多半是「管教、 約束、壓抑或處罰」,關係比較僵化,所以,親子溝通往往夾
雜「責難」,而缺乏「情感的表露」,使得親子之間的距離愈 來愈遠。因此,當父母在面對與孩子意見兩極時,首先應先了 解父母的出發點是因為關心、因為愛,而不是使用權威來讓孩 子屈服。

第二,傾聽孩子說話,鼓勵並讓孩子表達他的看法與意願 。許多父母最常犯的毛病就是:還沒深入思考孩子的要求合不 合理時,就滿口的不可以、不可以。像這樣不問理由就抹殺孩
子的需求,並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反之,如果孩子是對的, 父母要虛心接受;如果孩子的看法有偏差,則大可不必認同, 但該讓孩子有說話的權利,讓他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

第三,以「同理心」對待,設身處地去了解彼此的感受。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孩子的想法,也希望孩子能體諒父 母親的苦心。曾經有一位家長告訴我,他要求女兒,天氣冷要
加件衣服,女兒就說:「媽,你是快四十歲的人,體溫跟我們 不一樣,你覺得你冷可是我不覺得。」這位家長想想這句話也 蠻科學的,就沒有強制她一定要加件衣服,因為女兒既然說了 這句話,就表示她會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第四,軟性的處理方式。心中感到有氣時,稍微停留三秒 鐘或深呼吸,讓自己的情緒能紓解一下、冷靜下來,勿用情緒 性的話語,做人身攻擊,且就事論事不翻舊帳。譬如,當孩子
晚回家,不要劈頭就罵,先緩和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我 覺得你那麼晚回來,讓媽媽感到很難過。」你看,是「我」在 難過,而不是「你每次都這個樣子,這麼晚回來。」不用情緒 性的指責「你」,而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像這樣大家 能「理直氣和、意正辭婉」,相信很多衝突都可以化解,成為 一次良好的溝通。

第五,通於承認錯誤,不管是父母或孩子,誰不對就應該 道歉。也許是事情發生當時,或者是自己冷靜過後,勇於去跟 對方說抱歉,不僅只是針對事件本身的對錯,如果是表達上的
不恰當也要向對方致歉,說明自己的無心。這樣的處理,一方 面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父母作錯事也要勇於道歉,給孩子一個最好的身教示範,另一方面,也 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

  其實就某方面來說,父母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包括發 脾氣在內,對孩子而言是具有某些正面功能的。讓孩子知道父 母對子女的付出是因為他們愛子女,當子女輕忽了這份愛意, 或者沒有付出相對體諒時,父母也會難過,這可以增進兩代間 的相互了解和體諒。其次,父母發脾氣可以讓孩子明瞭:他們 的行為已超過合理的標準了。讓他們知道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並養成正確的是非觀念。

每一分尊重、每一次體諒,都是促進親子關係的潤滑劑。

用愛為基礎

  父母如何學會與孩子溝通是很重要的事,親子雙方更能藉 此了解彼此的需要與要求,因為在教育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 某種協議或規定,而這種必須遵循的法規是經過雙方溝通之後 訂定出來的。成功的溝通是用愛為基礎,一旦孩子可以感受到 你的愛,則所有的「規定」就不再是「規定」,而成為另一種 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了。有時,親子衝突不一定是壞事, 它能讓彼此明白對方的需求與感受,增進相互了解;更重要的 是,父母必須有解決衝突的智慧與勇氣,才能真正化解危機, 改善親子關係。

要孩子怎麼做,自己就以身作則,多示範少說教。

 

 

節錄/伴我成長手冊

 

成功克服考試壓力                                                                                                                           

 

信心小語
面對問題遠比逃避問題容易得多。
適當的壓力是激發潛能的原動力。

三年的努力要在頃刻間定出成敗,此種決定性的影響, 無形中必會產生極大的壓力。因此,學習適當紓解與調適壓 力的方法,讓自己擁有一顆平穩的心與健康的身體,是戰勝 聯考的重要工作。

壓力的來源

自我抱負水準過高 考生常因我一定要考上某校....或一定   要考上某科系的念頭而產生極高的焦慮,其實,應該以自己的實力及有興趣的科系為要選擇的依據,勿以明星學校 或以高於自己能力太多的標準來壓迫自己。

父母對考生的期望 父母常有形、無形地將自我期望或未   完成的理想,期望考生來實現在,無意間也加重了考生的壓力,所以,除了考生需適當與父母溝通外,父母也需做 自我調適。

同儕競爭 同學間在準備聯考過程中互相較勁,造成人際   關係的疏離,使彼此間不易獲得支持的力量,也易失去對整體聯考估算的標準。事實上,良好的班級讀書風氣如互相勉勵、提攜所凝聚的向心力,是提昇全班同學成績的原動力,而以客觀的態度了解自我分數與聯考分數的比較,才是正確的方向。

壓力下常產生的生理症狀

各種壓力紓解方式

適當壓力能使人集中精神、激發動力,但在過度壓力下, 除容易造成緊張外,更容易造成生、心理各項疾病,所以,除找人溝通紓解外,更可運用下列各種方式來調適壓力:

心理調適

建立合理的自我抱負水準 考生常因「我一定要考上某學校」或一定要考上某科系」的念頭而產生極高的焦慮。其實應該了解自我實力及選擇有興趣之科系為主,勿以明星學校或以高於自己能力太多的標準來壓迫自己。

去除「失敗」的想法,採取積極思考方式 有人在開始準備時會告訴自己:「完了!我一定唸不完!」、「我怎麼可能記得住?」、「明天考不好我就毀了!」這時心裡的懷疑、否定、擔心、害怕會讓自己陣腳大亂而無法全心準備。記住在讀完一章節時告訴自己:「我又完成了一部份了!」建立自己的成就感,也增加自己的信心。

強調自我比較 如果和別人比,要比上,也要比下,明白自己在整個團體中的程度,了解自己能力在那裡,將不會強求自己做不合理的比較,大體上,退步少進步多,就是好的。

保持平常心 對學校的考試,得失心勿太重,盡力準備就好。得失心太重往往會使自己患得患失,更增加心中的壓力與緊張,如果成績不理想,應找出原因改進,而非懶得追究或自暴自棄。

善用自我暗示的力量 面對緊張或壓力時,可用內在語言告訴自己:「我一定能渡過難關」、「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有困難」....等。此外,心中常問自己:「現在的我能做什麼?我最好做什麼!」並馬上付諸實行;少想「我不能....我擔心」等自我設限的想法來增加自己的壓力。

建立多元的價值觀 升學非惟一的選擇,了解自己實力、 興趣及適合走的路,不盲目跟著別人的腳步走。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均衡的飲食、充分的休息、適度的 運動、正常的作息,均能帶給你充沛的體力及冷靜的思考來應付壓力。

培養正當的休閒生活 壓力的形成常是缺乏適當的休閒調劑;若平常就有自己的興趣及適切的休閒活動以轉移壓力的焦點,不僅讓身心有充電的時間,更能激勵自己向上努力。每天最好能有30~60分鐘的時間進行休閒活動,如打球、慢跑、聽音樂等。

面對壓力嘗試解決問題 讓自己先放鬆,冷靜地了解壓力的過程與內容,激發潛能,發展有效的解決方法。

尋求師長及友伴的鼓勵支持 當壓力太大而無法應付時,找師長、家人及朋友談談,往往能集思廣益,想出解決問題、調適壓力的方法,且能幫助你的情緒獲得適度紓解。

各種鬆弛技巧的運用

深呼吸法

要訣 用腹式呼吸法,呼吸要慢、長、穩定、有節奏。
適用時機 進考場的前一刻或正在發考卷時。

呼吸冥想法

要訣 :冥想時閉上雙眼,保持清明狀態,呼吸平緩,並注意自己的呼吸頻率,藉由不斷冥想寬廣無際的草原、無拘無束的環境或與聯考無關的舒服情境,來減輕沉重的壓力。
適用時機:熬夜唸書,想睡又不敢睡時。

靜心調息法

要訣:靜坐,選擇個人喜愛的音樂播放,注意自己的呼吸頻率,慢慢調整呼吸,並隨音樂起伏。
適用時機:長期唸書告一段落時適用。

快速鬆弛五分鐘法

要訣:時間約5~6分鐘,用暗示方法想像平靜深呼吸的樣子,先使全身肌肉緊張,然後臉部、胸部、腹 部、腿部,依序慢慢放鬆,做時想想輕鬆的事。
適用時機:感到壓力大時皆可適用。

放鬆訓練

要訣:時間約 5 ~10分鐘,採自我暗示途徑。在家中找一張最舒適的椅子坐下(最好椅子有扶手),兩 手放在扶手上,高興怎麼坐就怎麼坐,不過找出
一個最舒服而不感覺任何壓力的姿勢靠定,閉眼睛,心裡慢慢默唸:「我心裡很平靜,很輕鬆 ....。」反覆五、六次,默唸同時要真的用心去品嘗體會平靜的感覺。
適用時機:考前心慌意亂時。

其它 泡熱水澡、打太極拳、練瑜珈等。

過度的壓力是學習進步的阻力,而適度的壓力則
是潛能開發的助力。壓力並不可怕,讓我們共同
有效的把握適當壓力,集中精神,發揮更高讀書
效率。

 


摘自/親職手冊

 

●和孩子成為知己/中興大學教授楊蓓                                                                                                 

現代父母實在難為,除了當孩子的長輩,還得成
為他們的朋友,以贏得孩子的信任,成為無所不
談的知己。父母雖然必須付加倍的心力,但是良
好的親子關係,不是其他所能比擬的。

 

  有些父母親和子女之間有一道無形的牆,彼此無法溝通, 話不投機,一見面不是訓話,就是吵架,好像仇人一樣。有些 父母親和子女之間有一條無形的溝,彼此想法差異太大,沒有 一句話談得攏,一見面好像陌生人一樣。怎麼樣才能夠把牆推 倒,把溝填平呢?怎麼樣在親子間搭一座橋樑,在心靈上互為 知己,分享快樂,分擔憂愁?相信是每一個做父母的衷心期盼 獲得的答案,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子女聽話,父母也要聽話。

了解的功夫比愛重要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子女,都希望跟子女成為好朋友,可是如果方法不對,所說的話彼此聽不進去,進不到彼此的世界,就會形成所謂的代溝,如何能成為好朋友!孩子會說:「我 知道你愛我,可是你不了解我,不了解跟你講有什麼用!」因 此,在這個時代,做父母的,了解上所花的工夫比愛更重要。

  那麼要如何了解孩子,進入他們的世界呢?

  首先希望爸爸、媽媽要先形成一個夥伴關係,因為孩子是 兩個人的,不是單方面、某一個人的,所以一起來面對孩子是 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其次,父母親要能夠對孩子多多關注,多 加觀察。有時候父母親只看他們想看的、想注意的部分,或者 認為孩子理所當然就是這樣或那樣,卻忽略了很多細節,結果 就產生誤解。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父母必須先加以觀察, 然後試著開始了解他,跟他溝通。父母會發覺孩子雖然是自己 所生,還是跟自己有很多地方不一樣,孩子也漸漸注意到父母 跟自己其實不很一樣。這時,如果孩子感覺到他的人格是被尊 重的,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才有機會去培養一個孩子獨 立的人格。

有時候父母要英雄變狗熊,有時候狗熊變英雄。

良性溝通的第一步耐心傾聽

  許多父母親尤其是媽媽,沒耐性聽孩子說話,總覺得「我 比你年長、有經驗,我說的話當然比你正確。」於是,話說得 又多、又快、又急。漸漸地,孩子的嘴巴就閉起來了,孩子的 心也就飛掉了。所以,媽媽的要有點耐性,多花點時間聽孩子 說話,鼓勵孩子多說話,多說一點心裡的感受,父母就會了解 他的立場,為什麼會這麼想?為什麼需要這個東西?為什麼會 這麼說?從傾聽孩子的心聲出發,分析孩子背後的原因,再跟 孩子說話,孩子會知道父母親不但愛我,也願意了解我,是我的知己。

良性溝通的第二步相處品質

  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的品質很重要!親子間談話的內容是 什麼?態度是什麼?你怎麼樣聽孩子說話?有沒有進到孩子的 心裡面?另外,了解孩子的環境,他與朋友之間的互動是以什 麼內容、什麼方式在進行?都是父母親所要反省思考的。有位 媽媽告訴我,她陪她的兒子騎腳踏車減肥,結果騎到半路體力 不支,無法再前進,本想放棄算了,回家去。幸好兒子在旁邊 一再鼓勵與體貼,使這位母親很感動,覺得兒子真像英雄一樣 。所以父母親和子女培養共同的興趣,多陪陪孩子做他們喜歡 的事情,可以增進親子感情。

  但是父母親是否就要完全順從孩子,照孩子所要求的去做 呢?我覺得現代的父母如果只是放任地對待孩子,其實並不是 慈父慈母,可能是另一種不負責任。有一個母親提到他的兒子 偶爾不高興時,會對他拳打腳踢,說話時臉上表情還很得意, 認為是像兄弟姊妹般的感情。這位母親可能太溺愛孩子了,沒 有適時地衡量孩子的言行,提供孩子正確的觀念。父母應當適 時說不,提醒孩子有些事不該,不可以這樣做。例如:父母在覺得不被孩子尊重時,就應當表達出來,不要太過責罵,但也 不要一味忍耐怨嘆。

  父母親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言行影響孩子非常重大,如果把孩子當成朋友,那是指好的事情可以盡量找孩子,壞事情 、不適合孩子的事情則不要找孩子。

良好溝通的第三步分享心情

  跟孩子建立起良好關係,再來談如何引導孩子走上正確道 路,也就更容易了。孩子在還小的時候,其實需要相當多的引 導,尤其是到了對外界環境更好奇的年齡時,父母就可以把他 們在外面世界所知道的一些知識或者經驗跟孩子分享。孩子進入父母的世界中,就不會覺得距離父母親很遙遠。孩子會覺他的生活當中,不單是有領導者,還有同伴。

  父親在生活中與母親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有些不同,仍然可以表現溫柔的一面,那份溫柔是人性中很自然的一部分。當父親的觀念裡願意把溫柔的一面面對子女時,溝通就已經開始了。父親可以親切地拍拍孩子的肩膀,拉拉衣服,邀孩子去吃他喜歡吃的東西。然後把自己在外面所發生的事,所生的氣跟孩子發發牢騷,把他當做一個朋友或夥伴去分享自己的心情,去培養他。我相信做爸爸的會很有成就感。

  不要小看這些小女生、小男生,他們其實挺有能力,可能 還會回過頭來提供點子給父親,說不定這些點子當中就有一些很有創意、大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這樣的分享關係就會開展成一個我真正想要的朋友關係。我想強調的是,父親溫柔真的是天下至寶。

父母不要太能幹,孩子就會更能幹。

  最後,我還要強調,孩子如果犯錯,需要父母親的責備或 教導時,我們除了要聽聽孩子怎麼說以外,更要注意只針對這 件事情、他的行為做處理。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親仍然愛我,他只是在教我,而不是今天只要我犯了一個錯,我就完蛋了,我在父親、母親的眼中就是一個壞孩子。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會希望爸爸、媽媽成為他這一生的 導師。希望父母親能夠用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故事跟孩子分享,孩子才會懂父母親為什麼會做成這樣的結論, 同時他也分享了父母的心情。這一大段路程走下來,等到孩子逐漸長大的時候,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單是有一個出色的孩子,而且還擁有一個很年輕,可是很知心的朋友,這是很值得 努力的。

  互相尊重、互為夥伴、傾聽、良性的互動加上溝通,再加上分享,相信天下的父母親都可以成為子女最親密的知己。

親子知心妙方:了解尊重

 

 

節錄/伴我成長手冊

 

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長大                                                                                                               

親子教育

不定期提供親子教育話題,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長大!

正面引導

當孩子 做錯事時,您是否會立即破口大罵,或是不斷的糾正孩子?孩子可能因為您的權威,暫時改正行為,但是一段時間後很有可能再犯,因為負面的引導只會引發更多的反抗。這裡提供您另一種正面引導的思考,可以換一個角度,以"我比較喜歡你..."去改正孩子的錯誤動作,下次 再提供實際的例子,讓我們一起練習!

2003.12.18 探奇教室

觀察孩子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真實且自然地表現出家庭成員的一舉一動。不論 是孩子的兄弟姊妹,還是孩子的父母(您自己),孩子都是以您作為學習模仿的對象,請嘗試觀察孩子 的言語動作,您會發現您的影子喔!建議大家都要謹言慎行,注意自己的行為喔!所以以身作則的重要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的!

2003.10.10 探奇教室

陪孩子讀書

親愛的媽媽爸爸們,您已經多就沒有陪孩子唸書了?不論孩子識字能力如何,請嘗試每天花15分鐘與孩子一同讀書,不限任何種類的書籍,您會驚訝孩子的進步,您會更瞭解孩子的世界。今天就試試看吧!

2003.8.15 探奇教室

以身作則的重要

孩子就像是一台攝錄影機,隨時隨地在看著你,有時以為孩子並不會注意,實際上他們已經"全都錄",在往後的日子裡影響著孩子的一言一行,仔細看看孩子,他們的一舉一動正代表著你自己的言行舉止喔!

2003.7.29 探奇教室

孩子的真正想法

不要輕易地對孩子說"不",除非是緊急危險事件,先想想孩子的話是否有原因,聽聽孩子說出為什麼,如果真的需要否定答案,請耐心對孩子提出解釋,告訴孩子為什麼,並幫助孩子想想其他的辦法,解決孩子的困擾。

 

2003.6.28 探奇教室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